日前,“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贸易区域经贸合作与流通促进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简称国际贸易项目)各课题相继顺利通过验收。国际贸易项目由科技部指导和管理,商务部组织,电子贸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电子贸易联盟)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工作。为保证国际贸易项目的顺利实施,电子贸易联盟建立了完善的课题间协作机制、产学研联合研究方式,实现了对国际贸易项目高效的组织实施和科学管理。国际贸易项目研究内容专业深入参与单位众多,电子贸易联盟通过精心组织、广泛协调,积极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服务保障。自2009年项目启动以来,在历时三年多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召开多次项目协调、项目论证、技术交流会议,为项目参与单位提供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组织业内专家为项目实施进行咨询论证。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管理人员为履行项目组织管理职能、协调项目研发进度、考察项目承担单位、交流项目研发经验,与项目各参与单位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与交流,行程遍布全国,为保障国际贸易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项目研究范畴与国际区域贸易促进与流通的重要环节紧密相关,其研究内容包括了“贸易促进平台”、“平台运营体系”、“物流综合服务”、“金融综合服务”、“商务协同服务”、“安全支撑系统”、“关键支撑技术”等7个课题,共有高等院校、商贸企业、技术研发企业、金融机构等十余家单位参与其中,课题承担单位在电子贸易联盟的组织协调下,共同努力实现了区域国际贸易合作与流通促进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际贸易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国际贸易领域中国内区域性平台服务范围无法拓展以及与海外对等贸易服务平台难以对接等问题,面向区域国际贸易电子化的技术屏障,建立区域内经贸合作与流通促进的环境和体系,推动区域国际贸易便利化及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区域国际贸易的效率,使区域各方获得较大的收益。通过国际贸易项目的实施,突破了电子贸易规则、电子贸易流程、信用信息交互、电子单证制作与展现、电子单证格式转换与跨区域传输、安全交叉认证、电子证据保全等一系列国际贸易区域经贸合作与流通促进关键技术,搭建了国际贸易区域经贸合作与流通促进平台,初步建成服务功能较为完整的国际贸易区域经贸合作与流通促进技术支撑体系。在国际贸易商务协同服务、电子贸易金融综合服务、区域性国际物流综合服务等国际贸易典型应用领域实施3类应用示范工程,取得明显的应用示范效应,带动了产业发展。国际贸易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6项专利、31左右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登记、26项标准规范,完成12篇研究报告,完成专著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公开发表论文69篇,培养国际贸易区域经贸合作与流通促进相关领域复合型高层次人才552人,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复杂,国际经济的复苏面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商贸流通领域发展面临升级转型的紧迫需求。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内商贸流通领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离不开有效的机制保障。2011年12月,国务院发布2011—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规划指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推动建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健全产业创新体系,攻克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创新战略联盟承担重大研发任务,要推动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重点产业联盟发展,制定支持产业联盟发展的政策措施。2012年1月科技部通知印发了《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该规划指出十二区期间要集中统筹资源,利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等各项计划,重点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创新集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扶植力度,提升创新集群竞争力。2012年3月商务部钟山副部长针对中国外贸发展形势指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外贸结构的重要内容就是优化外贸“两个布局”、推动“三项建设”,要推进贸易平台建设,培育若干个国家级会展平台、专业市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进口促进平台,提高贸易促进能力。此次电子贸易联盟组织国际贸易项目的成功实施,既是科技兴贸的重要体现也再一次证明了产业联盟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电子贸易联盟作为国家级的产业创新联盟,作为商贸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肩负着集聚创新资源、组织引导产业科技创新的使命责任。电子贸易联盟已经成为商贸科技创新领域“产、学、研、用”的紧密依托与联系纽带,并将持续推动商贸流通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引导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中国贸易的便利化发展,加快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中国贸易发展由大到强。